除非孩子在心智上都是處於主動參與,不斷接受思考力挑戰的狀態,否則我們不能將一堂課稱為「孩子本位」。

台灣現在的教育,是以教師為本位,
在EFL(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的國家裡,
如何教好英文的確也是很不容易的。

對我而言,
英文是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可以說幸運的,
也可以說不幸運的,

我不用經歷那種"為什麼一定要學英文"這個掙扎
因為不學就是會被排擠
自然而然就學會的

但是台灣的學生不一樣,
英文教育越來越早了
幼稚園、國小、國中
提前是因為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所以拼命趁小孩年幼無知時
就帶他們去上課了。

小孩子為什麼要學英文,
他自己也不知道。
在學校也用不到,
這樣子有比別人厲害嗎?
他們也不懂。

這樣子哪裡還的學習動力呢?

我不太考慮教職,
可是因為兼了很多家教
也讓我不停的去思考要怎麼樣去教會一個人英文。

之前的學生們,
都是已有基本英文基礎的,
所以我不用再去教他們如何認單字、發音。

現在我接了一群國小的小朋友們,
卻得面臨這樣子的問題。

我不希望學習英文變成他們的壓力,
進而讓他們討厭、排斥英文。

可是家長的期望,
卻又是能夠看到他們的英文立即見效

我想讓他們在自然的環境下,
用自身的好奇心來當動力,
尤其國小這個階段,
其實是最沒有壓力又最好動有好奇心想像力的時期了。

我沒修過教程,
可是我找了一些資料,
資料說,
這樣子的學習方式叫做"孩子本位"。

孩子本位這個教學觀深受人文主義學派建構主義學派的影響。
下面舉幾個人文學派的觀念:
。鼓勵孩子發展人際互動技巧,例如合作、公平及體貼他人等
。強調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立竿見影的結果
。允許孩子在課程進行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來學習
。學習動機來自於孩子的內在而非外在鼓勵
。強調在自然且具有意義的情境下學習英文,而非將英語拆解成片段
。老師會盡可能地確保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免於產生焦慮
。老師在課程的中的角色,是退居學生背後,但鼓勵孩子自然學習的引導者

建構主義學派強調著:
。將孩子視為一個「正試著將自己與自我探索的世界產生連結」的獨立個體
。孩子會對他遇到的字彙、句型不斷的嘗試與猜測,並在必要時做調整。
。我們並不是為了溝通來學習語言,而是先試著進行溝通,透過溝通的過程而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
。孩子極有潛力在某種範圍內跨越自己目前的層級。若獨立學習,則可能很難超越現有的層次。
    若要達到跨級目標,就得適當地讓他們與成人,或知識較豐富的孩子們互動
。如果孩子對新的資訊產生心智上的衝突時,他可能較有機會將這些新的資訊加以深入學習,並主動運用

我自己的學習過程,
真的好像比較偏上面的幾個觀念,
而就算是現在學習西文,
我也希望能用這樣子的心態來學習。

身兼學生&老師,
其實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的point
自己教學相長,
去印證著。


要如何學英文,
怎麼樣子替別人設想他們學英文的過程。

加油。
這也是自己的一個學習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miacat 的頭像
    miacat

    咪芽貓在美國

    mia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